六旬的李大爺一直對自己的養老生活憂心忡忡。一天,在小區門口,一位自稱是某“知名保險公司”業務員的年輕人小王主動與他搭話。小王極力向李大爺推薦一款“養老萬能險”,聲稱這款產品不僅能給予高額養老保障,每年還有15%的固定收益,并且收益會隨著年限不斷遞增,比銀行存款劃算許多。隨后,小王盛情邀請李大爺參加公司舉辦的產品說明會。
在說明會上,“公司領導”煞有介事地展示了偽造的政府批文以及虛假的盈利數據,大肆吹噓公司實力雄厚,投資項目前景一片大好。為了盡快促成交易,小王還向李大爺承諾,只要當場簽訂合同,就額外贈送一份“高端體檢套餐” 。李大爺被高額回報和各種優惠沖昏了頭腦,當場拿出自己多年積攢的20萬元積蓄,與小王簽訂了“保險合同”。
可幾個月過去了,李大爺既沒有收到承諾的收益,也無法聯系上小王和所謂的“公司人員”。他按照合同上的公司地址前去查看,卻發現早已人去樓空。這時,李大爺才驚覺自己上當受騙,趕忙向公安機關報案,然而資金追回的希望十分渺茫。
從李大爺的遭遇可以看出,非法金融活動實施詐騙時存在以下特點:
1. 虛假宣傳誘導:小王瞅準李大爺對養老保障的需求,用高收益作誘餌,夸大保險產品回報,虛構公司實力與項目前景,誤導李大爺做出錯誤判斷,使其輕易投入資金。
2. 冒用正規名義:小王打著“知名保險公司”的幌子,讓李大爺誤以為是正規保險產品,放松了警惕。實際上,這些非法機構要么和正規保險公司毫無關聯,要么只是借其名號行騙。
3. 利用情感攻勢:小王對李大爺表現得極為熱情,通過贈送禮品等方式拉近關系,利用老年人善良、容易信任他人的特點,突破其心理防線,促使其草率做出投資決定。
為避免遭受此類騙局,給大家提供以下風險提示:
1. 核實機構與人員資質:購買保險產品前,一定要通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官方客服電話等正規渠道,仔細核實銷售機構和銷售人員是否具備合法資質。正規保險公司及代理人都有可供查詢的備案信息。
2. 理性看待收益:保險的核心功能是提供風險保障,并非獲取高額投資回報。對于那些承諾過高收益的保險產品,務必保持高度警惕,千萬不要被高息迷惑。一般情況下,保險產品收益相對穩定但不會過高,明顯超出市場合理水平的收益承諾極有可能是騙局。
3. 仔細閱讀合同條款:簽訂合同前,務必認真閱讀保險合同的各項條款,尤其是關于收益、保障范圍、免責條款、退保損失等關鍵內容。若有疑問,要及時向專業人士或正規保險公司咨詢,切勿盲目簽字。
4. 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的宣傳推薦,特別是在街邊、小區等非正規場所遇到的推銷。面對過于熱情、急于促成交易的銷售人員,要保持冷靜,避免沖動消費。遇到可疑情況,及時與家人溝通或者向相關監管部門咨詢。
保險類非法金融活動手段層出不窮、隱蔽性強,消費者需時刻保持警惕,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一旦不幸遭遇此類詐騙,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盡可能降低損失。
六旬的李大爺一直對自己的養老生活憂心忡忡。一天,在小區門口,一位自稱是某“知名保險公司”業務員的年輕人小王主動與他搭話。小王極力向李大爺推薦一款“養老萬能險”,聲稱這款產品不僅能給予高額養老保障,每年還有15%的固定收益,并且收益會隨著年限不斷遞增,比銀行存款劃算許多。隨后,小王盛情邀請李大爺參加公司舉辦的產品說明會。
在說明會上,“公司領導”煞有介事地展示了偽造的政府批文以及虛假的盈利數據,大肆吹噓公司實力雄厚,投資項目前景一片大好。為了盡快促成交易,小王還向李大爺承諾,只要當場簽訂合同,就額外贈送一份“高端體檢套餐” 。李大爺被高額回報和各種優惠沖昏了頭腦,當場拿出自己多年積攢的20萬元積蓄,與小王簽訂了“保險合同”。
可幾個月過去了,李大爺既沒有收到承諾的收益,也無法聯系上小王和所謂的“公司人員”。他按照合同上的公司地址前去查看,卻發現早已人去樓空。這時,李大爺才驚覺自己上當受騙,趕忙向公安機關報案,然而資金追回的希望十分渺茫。
從李大爺的遭遇可以看出,非法金融活動實施詐騙時存在以下特點:
1. 虛假宣傳誘導:小王瞅準李大爺對養老保障的需求,用高收益作誘餌,夸大保險產品回報,虛構公司實力與項目前景,誤導李大爺做出錯誤判斷,使其輕易投入資金。
2. 冒用正規名義:小王打著“知名保險公司”的幌子,讓李大爺誤以為是正規保險產品,放松了警惕。實際上,這些非法機構要么和正規保險公司毫無關聯,要么只是借其名號行騙。
3. 利用情感攻勢:小王對李大爺表現得極為熱情,通過贈送禮品等方式拉近關系,利用老年人善良、容易信任他人的特點,突破其心理防線,促使其草率做出投資決定。
為避免遭受此類騙局,給大家提供以下風險提示:
1. 核實機構與人員資質:購買保險產品前,一定要通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官方客服電話等正規渠道,仔細核實銷售機構和銷售人員是否具備合法資質。正規保險公司及代理人都有可供查詢的備案信息。
2. 理性看待收益:保險的核心功能是提供風險保障,并非獲取高額投資回報。對于那些承諾過高收益的保險產品,務必保持高度警惕,千萬不要被高息迷惑。一般情況下,保險產品收益相對穩定但不會過高,明顯超出市場合理水平的收益承諾極有可能是騙局。
3. 仔細閱讀合同條款:簽訂合同前,務必認真閱讀保險合同的各項條款,尤其是關于收益、保障范圍、免責條款、退保損失等關鍵內容。若有疑問,要及時向專業人士或正規保險公司咨詢,切勿盲目簽字。
4. 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的宣傳推薦,特別是在街邊、小區等非正規場所遇到的推銷。面對過于熱情、急于促成交易的銷售人員,要保持冷靜,避免沖動消費。遇到可疑情況,及時與家人溝通或者向相關監管部門咨詢。
保險類非法金融活動手段層出不窮、隱蔽性強,消費者需時刻保持警惕,增強風險防范意識,守護好自己的“錢袋子”。一旦不幸遭遇此類詐騙,應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盡可能降低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