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簡介:
2024年8月,張先生收到一條自稱是“XX保險公司”發來的短信,內容顯示其購買的保險因銀行賬戶異常導致扣款失敗需點擊鏈接驗證身份并重置密碼。張先生未核實短信來源,直接點擊鏈接填寫了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驗證碼等信息,導致其銀行卡內3萬元資金被他人分多筆轉走。張先生報警后回憶,自己曾在社交平臺曬過之前的保單照片,可能泄露了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二、案例評析:
這是一起典型的因個人信息泄露而引發資金風險案例。張先生在社交平臺曬保單照片這種行為存在信息泄露風險,并且其在收到詐騙短信后未核實鏈接真實性的情況下貿然填寫驗證碼、銀行卡號等信息,導致財產損失。一般來說,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不會通過短信鏈接直接要求用戶填寫完整賬戶信息或驗證碼,如發現異常,消費者可通過官方APP、官方客服電話或柜臺等合規途徑查詢。
三、溫馨提示:
金融消費者需筑牢信息防護墻,警惕非正規渠道的信息索取,建立“主動核實”意識避免因輕信而蒙受財產損失。一定要牢記“三不”原則防詐騙:
不輕信
收到“賬戶異常”“免費領獎”等短信、電話時,第一時間通過官方客服核實。
2.不點擊
拒絕陌生鏈接、二維碼,謹防釣魚網站。
3.不透露
不向他人泄露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核心信息。
若發現賬戶異常交易,立即掛失銀行卡并報警,同時聯系銀行凍結賬戶,留存證據以便后續維權。金融安全無小事,警惕之心不可無!提高信息安全意識守住個人資金“生命線”。
一、案例簡介:
2024年8月,張先生收到一條自稱是“XX保險公司”發來的短信,內容顯示其購買的保險因銀行賬戶異常導致扣款失敗需點擊鏈接驗證身份并重置密碼。張先生未核實短信來源,直接點擊鏈接填寫了身份證號、銀行卡號、驗證碼等信息,導致其銀行卡內3萬元資金被他人分多筆轉走。張先生報警后回憶,自己曾在社交平臺曬過之前的保單照片,可能泄露了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機。
二、案例評析:
這是一起典型的因個人信息泄露而引發資金風險案例。張先生在社交平臺曬保單照片這種行為存在信息泄露風險,并且其在收到詐騙短信后未核實鏈接真實性的情況下貿然填寫驗證碼、銀行卡號等信息,導致財產損失。一般來說,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不會通過短信鏈接直接要求用戶填寫完整賬戶信息或驗證碼,如發現異常,消費者可通過官方APP、官方客服電話或柜臺等合規途徑查詢。
三、溫馨提示:
金融消費者需筑牢信息防護墻,警惕非正規渠道的信息索取,建立“主動核實”意識避免因輕信而蒙受財產損失。一定要牢記“三不”原則防詐騙:
不輕信
收到“賬戶異常”“免費領獎”等短信、電話時,第一時間通過官方客服核實。
2.不點擊
拒絕陌生鏈接、二維碼,謹防釣魚網站。
3.不透露
不向他人泄露銀行卡號、密碼、驗證碼等核心信息。
若發現賬戶異常交易,立即掛失銀行卡并報警,同時聯系銀行凍結賬戶,留存證據以便后續維權。金融安全無小事,警惕之心不可無!提高信息安全意識守住個人資金“生命線”。